受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研究项目与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管理中心项目的共同支持,武汉大学welcome网站注册入口于2014年3月22日举办学术研讨会,会议主题为“国际体系中的气候变化议题”。来自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财政部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的学者参加了会议并做主题发言。
第一环节的研讨主题为气候变化议题与大国外交。复旦大学的薄燕副教授以《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变迁 》为发言主题,指出了当前国际环境法和国际关系两种研究路径的优势与不足,同时在简化相应学术定义的基础上,以原则、规则为切入点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的发展演变做了梳理分析。武汉大学的冯存万副教授做了《南南合作框架下中国对外气候治理援助》的发言,他认为中国实施气候治理援助受到国家形象塑造、国际责任履行、国际压力增大等多重因素的影响,目前的中国气候治理援助以南南合作为基本框架,塑造了重视发展、南北合作与南南合作同行并进、平等互信及包容互鉴的外交理念,援助过程注重多边与双边、软硬结合的方式,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了相应建议。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的赵行姝副研究员做了题为《2014年美国气候政策前景及其影响因素》的发言,对奥巴马政府的气候立场与行动、美国国会气候立法的进程以及美国气候政策的国家利益基础做了深入剖析。武汉大学welcome网站注册入口的博士生赵斌做了《全球气候治理失灵与新兴大国群体化》的发言,针对全球气候政治的制度结构、新型大国气候政治群体化及其形成机制做了相关阐释。
第二环节中,各位学者围绕气候变化展开了多维度的探讨。武汉大学welcome网站注册入口的周晓明博士作了《气候变化与国际河流水资源争端》的主题发言,并对我国国际河流水资源争端的主要表现与应对提出了相应的观点。华中师范大学的胡宗山教授以《国际气候合作的政治学——理论分析与政策建议》为题,对中国总体外交中的气候外交展开阐述,认为中国未来面临的气候外交压力将空前增大,我国应提早制定应对战略。武汉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林婕副教授作了题为《气候变化议题的媒体报道及其解读》的发言,指出我国新闻媒体在气候变化议题方面的报道起步较晚,目前则面临着行业自律、记者偏见,问题剖析深度不足,气候问题报道政治化的挑战。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生王金鹏做了题为《中国气候变化立法的发展》的发言,从外部背景、内部需求、气候变化立法的结构和层次、未来发展趋势的评价和展望等作了客观分析。
第三环节的研讨主题为“国际气候治理合作与融资”。中国清洁发展机制基金中心的温刚研究员做了《从巴厘路线图到德班平台》的发言,对国际气候变化谈判进展、IPCC报告与一些趋势性的问题做了深入而全面的阐述。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的曲博副教授以《从原则到制度:气候资金监督机制建设》为题,针对国际社会气候治理资金的制度设计、功能安排以及资金监管等问题提出了独特而中肯的观点,认为制度设计应该具有议程设定、谈判、执行、监督与惩罚等功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丁斗做了题为《气候公约机制下的公共基金应发挥主导作用》的发言,针对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气候治理责任分担、气候治理基金的筹措及管理给出了客观而深入的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黄栋副教授与庄日慧硕士研究生介绍了东盟国家面临的气候变化威胁以及目前实行的气候治理政策,同时还对目前的中国与东盟气候治理合作的领域和途径做了主题发言。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交流环节中,各位与会学者就研究课题设计、学科建设、文献分析、政策热点、前景展望等展开交流,为气候变化议题研究的完善与进步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