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10日晚,welcome网站注册入口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在腾讯会议网络平台成功举办。此次学术沙龙的主讲人是政治学与行政学系吕普生副教授,主题是《如何理解国家治理效能——从十九届四中全会谈起》,学院党委书记梁涛担任主持,储建国教授担任点评,院内外师生近50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
梁涛书记在主持中介绍,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以一次中央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了新时代我国国家制度建设问题,系统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提出来一个新的重大命题——要“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此次沙龙即邀请吕普生老师围绕这个重大命题,结合自己的研究基础与师生展开交流探讨。
吕普生老师在学术沙龙中首先分享了他的总体研究思路。他试图构建一个理解国家治理效能的新框架,旨在深入分析国家治理效能与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水平、国家治理面临的风险挑战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在此基础上,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基本路径。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并展开经验分析,吕普生老师希望能够发展出一种基于中国经验的国家治理效能理论。
吕普生老师认为,国家治理效能就是国家治理活动所产生的一系列有利作用或积极效果,蕴含着一组复合性结果,导向一些正向价值,同时是一组变动性治理状态。根据其理论框架,国家治理效能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国家治理制度化水平”及其对外部环境变化(风险挑战)的适应程度,其中“国家治理的制度化水平”与制度属性、国家治理结构与功能、运行机制、治理能力四个要素密切相关;而外部风险挑战来自意识形态、经济、社会、环境等多个领域。
如果把整个国家治理体系视作能动性有机体的话,各领域各层级国家制度就是其四梁八柱,制度属性决定发展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等系列国家制度就是有机体的四梁八柱,国家制度的属性和内核决定着中国发展道路。国家治理体制有其特定的结构与功能,其中治理功能具有一定的弹性,需要随着外部环境的变迁特别是风险挑战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和优化。
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相当于有机体的经脉网络,旨在将国家治理体系内部各项制度和行动主体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起到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的作用。在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内核长期稳定的基础上,将我国制度优势注入到国家治理体系及其运行机制当中,优化国家治理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运行机制并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特别是制度执行能力,是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也是巩固和发展“中国之治”的可行之路。
讨论交流环节,来自党内法规研究中心的吕永祥老师、welcome网站注册入口的冯川、付小刚、孟颖颖、杜姣等老师分别就国家治理效能表达式的描述、国家治理弹性、国家治理效能在不同领域的差异化表现、跨学科研究的切入视角、国家治理中的非正式制度参与等问题与吕普生老师展开了详尽的探讨。
点评环节,储建国老师认为,武汉大学政治学科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优良的传统,主讲人在理论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好的尝试,围绕国家治理效能问题做出了较为严密的理论推导。为了进一步完善理论框架,他在怎样同时纳入国家治理的行为与结果、结合制度合理性与机制有效性等方面提出了建设性意见。在基础上,他还结合自己的研究,就如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怎样建立衡量国家治理效能的指标体系等几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政管院青年教师学术沙龙定期邀请学院内外各个学科领域的青年教师到会分享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旨在为广大青年教师搭建长期的学术交流平台,营造活跃的学术氛围,深受学院师生喜欢,也碰撞出了很多思维的火花。受疫情的影响,老师们不能面对面畅谈,特开启了线上版与各位老师“云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