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6日晚,我院政治学博士研究生第十八期学术沙龙在学院317教室举行。本期学术沙龙的主题是“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发展”,主讲嘉宾为虞崇胜教授、刘俊祥教授,唐皇凤副教授,主持人为舒刚博士。
舒刚博士首先介绍了本期沙龙的背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随后,虞崇胜教授结合自己的阅历与思考,指出科学理解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尤为重要,并从7个方面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1)如何科学地理解现代治理,如何正确把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2)治理应该包括哪些内容,现代治理和传统管理的主要区别在哪里;(3)治理和制度之间关系是什么,如何实现政道和治道的协同变革,如何在提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同时实现制度和体制的发展和创新;(4)现代化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应该是什么样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主要包括哪些要素和变量;(5)改革该如何深化,怎样才能真正实现改革的深化,如何防范和约束改革中新出现的利益格局;(6)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背景下,还需要关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政治安全视野下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网络时代国家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等相关问题;(7)无论是全面深化改革还是推进治理的现代化,都需要营造一种思想市场,中国的深化改革特别需要继续解放思想,应该呼吁和倡导一种利于新思想、新思维、新体制、新机制发生的思想市场。最后,虞崇胜教授强调,只有展开思想的翅膀,才能观照中国和人类的发展问题,才能够真正找到发展之道。他希望各位同学展开思想的翅膀,提出一些利于中国治理现代化实现的方策和建议。
刘俊祥教授针对本次论坛的主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在这一主题之下,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1)之所以把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发展联系起来,其原因就在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质就是政治发展与政治现代化问题;(2)本次改革偏重于治道改革而非政道改革,主要是以治道改革引导政道改革,这就需要弄清这一改革路径的可行性问题;(3)本次改革的涉及面非常广,因此就需要政治学者关注和研究具体的改革内容和改革方式;(4)中国的改革是渐进式的,渐进式改革是一把双刃剑,改革越深入可能会遇到越大的阻力,因此,渐进的改革方式能够走多远也有待于进一步研究;(5)市场化改革有其优点也有其负面影响,例如,社会大众难以在市场化改革中获得利益,因此,就需要认清市场化改革过程中必定会出现的消极影响;(6)改革强调法治的作用,强调用制度来规训权力,而如何实现政策治理到制度治理、人治到法治的过渡,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7)改革的最大阻力是已经固化的利益群体和利益集团,如何突破这些阻力也是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8)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容是什么,针对这一问题不同领域的研究者虽给出了不同的答案,但还是有待于进一步考虑;(9)国家治理现代化如果是指政治现代化,那么就需要从广义上来理解政治,政治学者应该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一些理论,用什么理论来支撑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问题也需要后续研究;(10)国家治理现代化虽具有中国特色,但还是可以进行国际比较,并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智慧。最后,刘俊祥教授倡导以后多多举办相关话题的论坛,让大家共同分享研究成果。
唐皇凤副教授针对虞崇胜教授和刘俊祥教授的发言提了三个方面的问题:(1)现代化理论对国家治理有何启示,不同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各不相同,可不可以通过诸多变量实现现代化的模式化,并找到中国所处的阶段;(2)十八届三中全会把现代化的话语拉入到政治体系的话语中,这就需要我们明确回答中国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中国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等问题,弄清现代化、市场化、工业化以及城市化给国家治理带来什么样的问题;(3)在中国所处的特定情势下,应该如何理解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如何实现政府角色的现代转型(大部门制、网络化治理模式),当前中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政府、公民、市场以及执政党。
在互动环节,各位同学围绕着三位老师所讲的内容和提出的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并提出了一些富有启发的问题。例如,治理现代化是通往哪些方面的“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与政治发展的逻辑是否一样?政府应该如何处理自身与治理和改革的关系?大陆应该如何借鉴台湾的治理经验?党国体制如何和现代化联系起来?政治现代化的过程中应该如何保障政治参与?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三位老师从不同的角度作出解答。最后,论坛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政治学博士研究生学术沙龙下期预告:基于政治安全的网络舆情治理创新研究。主讲人为:舒刚博士,时间定在1月10日左右。热烈欢迎各位学友参加。
(栾欣超供稿;周岑银摄影)